亚洲图区欧美,国产v在线,哺乳期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天天操天天干天天干,亚洲精品网红,一级免费黄色毛片,日本午夜一级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手機版| 桌面下載| 郵箱登錄| 論壇注冊| 人員查詢|
您的位置 首頁 > 法治前沿 >正文

扎根農村育桃李——記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九街鎮(zhèn)伸張小學教師包曉燕

發(fā)布時間:2021-09-11 來源:神州網 作者:陳帥鵬 編輯:武帥帥

  本網河南訊(文/圖 龐國強/趙明奇/朱金松)“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誨人不倦。我愿做一棵樹,任憑風吹雨打,始終用心去呵護每一位學生,讓他們都能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學子!”9月10日,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九街鎮(zhèn)伸張小學,提起自己20年的農村教學感受,包曉燕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

  2001年,80后包曉燕畢業(yè)于漯河師范,一直在鄉(xiāng)村一線教學,中小學一級教師。自2012年開始在九街鎮(zhèn)伸張小學任教,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現任九街鎮(zhèn)伸張小學業(yè)務主任,主抓教學工作。

  包曉燕出生在教師世家,祖父、父親三代均是教師。丈夫張聚良,也和她一同在伸張小學任教。

  受祖父、父親的熏陶,“人民教師”這幾個字從小便在包曉燕心中扎根發(fā)芽。“等我長大了,也要當老師!”包曉燕時常這樣說。

  初中畢業(yè)選報志愿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師范。畢業(yè)后,成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三尺講臺,一支粉筆,沒有豪情壯語,沒有驚心動魄,“愛”是其全部內涵。

  為了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機會,及時把學習經驗應用到教學上。包曉燕積極參加各種講課、評課活動,并多次擔任公開課、交流課任務。2013年她加入了舞陽縣教師共同體,她把閱讀、思考、寫作、研究作為生活的常態(tài),到各地參加學習培訓,從洛陽“首屆河南最具影響力教師”頒獎典禮,到周口文昌杯“河南最具成長力教師”頒獎典禮,每一次外出學習她都當做成長進步的重要途徑。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她在網上下載各種課程視頻,反復觀看,有時一直看到深夜,晚上躺在床上還在琢磨,我擔心她的身體,但怎么勸,她就是不聽。”提起包曉燕,丈夫張聚良認真地說。

  “課堂上,能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看到大家認真聽講,聽到他們歡快的笑聲,我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與滿足。”包曉燕說。

  通過閱讀名師的思想錄、教學設計、教學語錄,她不斷打磨、豐富自己的課堂,2014年她執(zhí)教的《夜鶯的歌聲》獲漯河市優(yōu)質課二等獎、《長城》獲舞陽縣優(yōu)質課二等獎、《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獲舞陽縣教研室小學語文說課比賽二等獎、《小小竹排畫中游》獲舞陽縣小學語文雙高課評選一等獎等榮譽。

  2014年,包曉燕給她所帶的班級起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叫“毛蟲班”,利用每天中午,她給同學們講故事。一堅持就是三年,2017年6月,伸張小學一年級入選了全國“班班有讀”活動第二期,全班42個孩子有機會和全國160個班級的一年級小朋友共讀一本書,一起畫思維導圖,一起成長。

  包曉燕說:“要讓書香從小就伴隨著農村學生的成長,讓書里的營養(yǎng)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這些美麗的讀本與閱讀,最終會成為青青的蠶葉,融進每一個“毛蟲”的生命,成就著每一個孩子破繭成蝶的傳奇。”

  在農村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孩子只有爺爺奶奶照顧。日常工作中,包曉燕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更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健康,每天她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看完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心中有數,心里才踏實。

  “要讓農村的孩子走出農村,讓他們和城市孩子一樣接受高等教育,一樣享受同等的就業(yè)機會。”在包曉燕內心深處,一直有個這樣的信念,這也是她作為農村教師成長的動力。

  班上的張建平同學屬貧困學生,父親外出打工,母親有病需要人常年照顧,包曉燕主動與他結成對子,給他送去文具、書籍等學習用品,每逢節(jié)日,都會送去各種慰問品。對留守兒童王蘭,包曉燕從生活、學習等多方面悉心關懷,送去無微不至的關愛。部分孩子由于基礎太差,學習跟不上進度,包曉燕就主動義務幫她們補課。

  2014年,包曉燕母親由于膽結石需要住院做手術,恰好又逢學校新學期開學。為了不影響學生們正常上課,包曉燕將母親送到在武漢工作的妹妹那里,住院的一個多月里,包曉燕沒來得及照顧一天,說話間,包曉燕愧容滿面……

  “身在教育之家,我深知教師的辛苦和繁忙。但每當我看到被晨曦沐浴的孩子們背著書包追逐嬉戲時,看到孩子們向我行禮問好時,我打心底地感到驕傲和自豪。”包曉燕堅定地說,“當一輩子教師,我無怨無悔!”

  供稿單位: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委宣傳部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與法》的所有作品,版權均歸屬本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網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經濟與法》。如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作品,請致電:010-65776990。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經濟與法)的稿件作品,均轉載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互聯網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稿郵箱:zgjjyfw@163.com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招聘信息| 廣告報價| 版權聲明

Copyright?2010—2022 經濟與法  m.iso3a.net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110報警服務
郵箱:zgjjyfw@163.com 《經濟與法》版權所有,未經合法授權禁止復制、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京ICP備:12022782號-3  公安備案: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3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