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題:讓精耕細作迎接新技術革命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4月11日是農歷三月初三。“三月三,鬧春田”,正是春季農業(yè)生產大忙時節(jié)。各地各有關部門正在按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圍繞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
“精耕細作”凝練了數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典型特征,同“不違農時”“因時制宜”等中國智慧相結合,成為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發(fā)展的密鑰之一。精耕細作農耕有傳統(tǒng)的強大生命力,同時也要積極擁抱新技術革命,不斷提高農業(yè)效率、節(jié)約水土資源,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農業(yè)提高農產品質量,助力和美鄉(xiāng)村和美麗中國建設。
春耕從一粒種子開始,要以種子技術革命,推動良種下良田。往年一些小麥主產區(qū)遭遇雨澇災害,小麥播期推遲,由于種植早發(fā)、快長、穩(wěn)產、高產品種,單產總產仍創(chuàng)新高。我國種業(yè)振興行動成效明顯。據2024中國種子(南繁硅谷)大會公布數據,2023年中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年申請量突破1.4萬件,約占全球一半。良種是用來種的,要讓農民主動尋求新品種、增加對新品種的信心,讓科技種子變成億萬畝良田的豐稔。
良種離不開良法,播種技術至關重要。農地常有“十里不同天”,各地要根據本地氣候、土壤條件,確定播種時間,掌握播種深度,注意播種密度,數字化監(jiān)測和人工智能管理都大有作為。
一犁新雨后,農機處處忙。良機要主動擁抱信息技術革命。當前農業(yè)機械化進入智能化新階段,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要加快與智能手機、電腦、智慧平臺結合,依托衛(wèi)星、物聯(lián)網、5G技術、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通過提前編程、設定路線參數、無人化自動管控,實現(xiàn)播種均勻、深淺一致、密度合理。從而大幅度提升種子出苗率與作物出產率、農業(yè)生產率,使古老的精耕細作技術進入數字化新時代。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與法》的所有作品,版權均歸屬本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網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經濟與法》。如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作品,請致電:010-65776990。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經濟與法)的稿件作品,均轉載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稿郵箱:zgjjyfw@163.com
熱點閱讀
熱點圖文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招聘信息| 廣告報價| 版權聲明
Copyright?2010—2022 經濟與法 m.iso3a.net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110報警服務
郵箱:zgjjyfw@163.com 《經濟與法》版權所有,未經合法授權禁止復制、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京ICP備:12022782號-3 公安備案: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3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