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徐熙 雪竹圖
【名稱】五代徐熙雪竹圖軸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南唐
【文物原屬】私人收藏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簡介】
《雪竹圖卷》軸,絹本,墨筆,縱:151.1厘米,橫:99.2厘米。
此圖描寫江南雪后嚴寒中的枯樹竹石。以墨色奠定基調(diào),運筆粗細結合,遒勁有力,用墨更是濃淡兼施、華腴滋潤。積雪不用白粉,都用墨色留白渲染出。一切圍繞雪來作文章。構圖新穎,畫法別致,富有變化,層次井然。整幅畫工整精微而寫實。
徐熙是南唐宮廷畫家,擅長的是野外的花鳥。表現(xiàn)手法以水墨鉤染,略敷淡彩,不遮輪廓。有“徐熙野逸”之稱?!堆┲駡D卷》描繪的是竹林積雪的場景。一竿細竹拔地而起,傾斜直上,打破環(huán)境的平板單調(diào),在平逸安靜中產(chǎn)生了動感。竹竿和枝葉都各具姿態(tài),穿插有致,層次分明。
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畫家,鐘陵(今江西進賢)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啟年間,后在開寶末年(公元975)隨李后主歸宋,不久病故。
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畫花竹、禽魚、蔬果、草蟲。他經(jīng)常漫步游覽于田野園圃,所見景物多為汀花野竹、水鳥淵魚、園蔬藥苗。每遇景物,必細心觀察,故傳寫物態(tài),皆富有生動的意趣。在畫法上他一反唐以來流行的暈淡賦色,另創(chuàng)一種落墨的表現(xiàn)方法,即先以墨寫花卉的枝葉蕊萼,然后傅色。他在所著《翠微堂記》中自謂“落筆之際,未嘗以傅色暈淡細碎為功”。當時徐鉉記徐熙畫是“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圖畫見聞志》)。
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畫“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夢溪筆談》)。宋代《德隅齋畫品》中著錄徐熙《鶴竹圖》,謂其畫竹“根干節(jié)葉皆用濃墨粗筆,其間櫛比,略以青綠點拂,而其梢蕭然有拂云之氣”。米芾又謂他畫花果有時用澄心堂紙,用絹則“其紋稍粗如布”。這種題材和畫法都表現(xiàn)他作為江南處士的情懷和審美趣味,與妙在賦彩、細筆輕色的“黃家富貴”不同,﹝指黃筌與黃居父子﹞而形成另一種獨特風格,被宋人稱為“徐熙野逸”。然而《圖畫見聞志》中記徐熙為南唐宮廷所繪的“鋪殿花”“裝堂花”,于“雙縑幅素上畫叢艷疊石,傍出藥苗,雜以禽鳥蜂蟬之妙”,“意在位置端莊,駢羅整肅,多不存生意自然之態(tài)”。這種富有裝飾性的繪畫,也構成了徐熙繪畫的另一風貌。五代 徐熙 雪竹圖
【名稱】五代徐熙雪竹圖軸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南唐
【文物原屬】私人收藏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簡介】
《雪竹圖卷》軸,絹本,墨筆,縱:151.1厘米,橫:99.2厘米。
此圖描寫江南雪后嚴寒中的枯樹竹石。以墨色奠定基調(diào),運筆粗細結合,遒勁有力,用墨更是濃淡兼施、華腴滋潤。積雪不用白粉,都用墨色留白渲染出。一切圍繞雪來作文章。構圖新穎,畫法別致,富有變化,層次井然。整幅畫工整精微而寫實。
徐熙是南唐宮廷畫家,擅長的是野外的花鳥。表現(xiàn)手法以水墨鉤染,略敷淡彩,不遮輪廓。有“徐熙野逸”之稱。《雪竹圖卷》描繪的是竹林積雪的場景。一竿細竹拔地而起,傾斜直上,打破環(huán)境的平板單調(diào),在平逸安靜中產(chǎn)生了動感。竹竿和枝葉都各具姿態(tài),穿插有致,層次分明。
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畫家,鐘陵(今江西進賢)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啟年間,后在開寶末年(公元975)隨李后主歸宋,不久病故。
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畫花竹、禽魚、蔬果、草蟲。他經(jīng)常漫步游覽于田野園圃,所見景物多為汀花野竹、水鳥淵魚、園蔬藥苗。每遇景物,必細心觀察,故傳寫物態(tài),皆富有生動的意趣。在畫法上他一反唐以來流行的暈淡賦色,另創(chuàng)一種落墨的表現(xiàn)方法,即先以墨寫花卉的枝葉蕊萼,然后傅色。他在所著《翠微堂記》中自謂“落筆之際,未嘗以傅色暈淡細碎為功”。當時徐鉉記徐熙畫是“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圖畫見聞志》)。
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畫“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夢溪筆談》)。宋代《德隅齋畫品》中著錄徐熙《鶴竹圖》,謂其畫竹“根干節(jié)葉皆用濃墨粗筆,其間櫛比,略以青綠點拂,而其梢蕭然有拂云之氣”。米芾又謂他畫花果有時用澄心堂紙,用絹則“其紋稍粗如布”。這種題材和畫法都表現(xiàn)他作為江南處士的情懷和審美趣味,與妙在賦彩、細筆輕色的“黃家富貴”不同,﹝指黃筌與黃居父子﹞而形成另一種獨特風格,被宋人稱為“徐熙野逸”。然而《圖畫見聞志》中記徐熙為南唐宮廷所繪的“鋪殿花”“裝堂花”,于“雙縑幅素上畫叢艷疊石,傍出藥苗,雜以禽鳥蜂蟬之妙”,“意在位置端莊,駢羅整肅,多不存生意自然之態(tài)”。這種富有裝飾性的繪畫,也構成了徐熙繪畫的另一風貌。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經(jīng)濟與法》的所有作品,版權均歸屬本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網(wǎng)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經(jīng)濟與法》。如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wǎng)稿件作品,請致電:010-65776990。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經(jīng)濟與法)的稿件作品,均轉載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投稿郵箱:zgjjyfw@163.com
熱點閱讀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招聘信息| 廣告報價| 版權聲明
Copyright?2010—2022 經(jīng)濟與法 m.iso3a.net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wǎng)絡110報警服務
郵箱:zgjjyfw@163.com 《經(jīng)濟與法》版權所有,未經(jīng)合法授權禁止復制、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京ICP備:12022782號-3 公安備案: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1020003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