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勸架反被起訴緊急救助無需擔責
□ 本報記者 梁平妮
□ 本報通訊員 王曉青 王海蓓
因勸架導致爭執(zhí)一方不慎受傷,是否需要為此承擔賠償責任?近日,山東省平度市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因勸架致人受傷引發(fā)糾紛的案件。
2020年10月31日中午,王某及丈夫在自家屋后與鄰居劉某發(fā)生口角。另一鄰居劉某江聽到吵罵聲后趕到現(xiàn)場勸架,并將王某和劉某拉開。情緒激動的王某繞過劉某江準備繼續(xù)找劉某,劉某江上前拉住王某,導致王某摔倒后骨折,經鑒定為十級傷殘。王某遂起訴要求拉架人劉某江賠償醫(yī)療費、傷殘賠償金、誤工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經濟損失合計10萬余元。
法院認為,原、被告系鄰居,相互熟識,在事發(fā)前并無矛盾糾紛,原告王某與案外人劉某發(fā)生口角后,被告劉某江為防止雙方矛盾繼續(xù)惡化升級而上前拉架,目的是為了平息雙方的矛盾。在王某上前一步有發(fā)生人身損害的緊急情況下,劉某江主動拉王某意圖避免可能發(fā)生的人身傷害,屬于自愿實施的緊急救助行為,不具有違法性,也沒有侵害王某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的故意或過失。
據(jù)此,法院判決駁回王某的全部訴訟請求。王某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審查后維持一審判決。
承辦法官表示,民法典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本案中,劉某江作為一名普通公民,面對緊急情勢挺身而出,制止矛盾雙方沖突進一步升級,是法律和道德所倡導的,因此造成王某受傷,不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對王某要求劉某江賠償相關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法官提醒,民法典見義勇為免責條款的最大意義在于強化了對見義勇為行為的鼓勵和保護,為社會善行進行了法律上的托底,為好人消除“扶不扶”“救不救”的顧慮,有利于倡導培育見義勇為的良好社會風尚,弘揚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與法》的所有作品,版權均歸屬本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網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經濟與法》。如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作品,請致電:010-65776990。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經濟與法)的稿件作品,均轉載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稿郵箱:zgjjyfw@163.com
熱點閱讀
熱點圖文
閱讀排行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招聘信息| 廣告報價| 版權聲明
Copyright?2010—2022 經濟與法 m.iso3a.net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110報警服務
郵箱:zgjjyfw@163.com 《經濟與法》版權所有,未經合法授權禁止復制、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京ICP備:12022782號-3 公安備案: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3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