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身險公司陸續(xù)披露2024年1月萬能險結算利率。Wind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已披露的超600只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均不超過4%,較前一月有所下調。
業(yè)內人士認為,萬能險結算利率調降,有利于緩解險企潛在利差損風險,減輕利率下行期投資壓力,有利于做好資產負債匹配。
結算利率降至4%及以下
Wind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月26日,已有超過600只萬能險產品披露2024年1月結算利率。整體來看,僅有9只產品的結算利率為4%,其余產品的結算利率均低于4%。其中,超過80%的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在3%-3.95%之間。
相比2023年12月,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整體有所下調。Wind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12月,仍有近百只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達到或超過4%。
對于萬能險結算利率的調降,業(yè)內已有預期。中國證券報記者此前從業(yè)內獲悉,相關部門要求自今年1月起,萬能險結算利率不得超過4%;6月起,結算利率不得超過3.8%,部分大型機構及風險處置機構不超過3.5%。
據(jù)業(yè)內人士介紹,萬能險有保證利率和結算利率兩種利率。保證利率寫進合同,結算利率和保險公司萬能賬戶的投資情況有關,結算利率不得低于保證利率,保險公司每月會進行披露。
中國精算師協(xié)會創(chuàng)始會員徐昱琛表示,萬能險結算利率的調降與保險公司自身的投資能力有關,保險公司披露的結算利率要跟自身投資收益相匹配。
金融監(jiān)管總局近期披露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保險資金的年化財務收益率為2.23%,年化綜合收益率為3.22%,整體處于較低水平。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為了市場競爭,有些保險公司在萬能險結算利率上給出較高演示利率,結算利率超出公司投資能力,積累了一定風險。
對銷售影響有限
多位業(yè)內人士表示,調降萬能險結算利率,有助于緩解保險行業(yè)所面臨的利差損風險,降低負債端成本。在銀行存款利率下行、銀行理財凈值化背景下,調降萬能險結算利率對銷售影響有限。
百年保險資管董事長楊峻近期撰文表示,所謂利差損,是指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持續(xù)低于保險公司存量保單平均預定利率而造成的虧損。在楊峻看來,當前,我國壽險產品預定利率高于10年期國債利率的現(xiàn)象仍普遍存在,長期成本及收益不匹配,潛在利差損風險仍較為突出。
事實上,在萬能險結算利率調降之前,相關部門已通過下調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等方式來緩解利差損風險。“萬能險結算利率壓降,結合前期預定利率的下調,有利于化解利差損風險。”東海證券分析師陶圣禹表示,之前行業(yè)投資端表現(xiàn)較好時,尚能支撐相對較高的結算利率,但近幾年增量資產收益率無法達到先前水平,萬能險結算利率調降從制度上緩解利差損風險,有利于產品長期發(fā)展。
在銷售方面,業(yè)內人士認為,萬能險結算利率調降對銷售影響有限。據(jù)記者了解,萬能險一般不單獨銷售,而是作為附加險搭配主險進行銷售,主險通常是年金險、終身壽險等。徐昱琛認為,考慮到當前存款利率持續(xù)調降、銀行理財凈值化等環(huán)境,結算利率下調對銷售的影響有限。
結算利率或進一步下調
展望未來,業(yè)內人士認為,在當前低利率環(huán)境下,萬能險結算利率或有進一步下調可能,但長期來看,還要考慮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情況。
徐昱琛認為,萬能險結算利率的調整與保險公司的投資水平、市場環(huán)境、客戶預期等因素有關。當前,保險公司需要考慮自身投資能力,不能盲目提高萬能險結算利率。此外,目前處于低利率環(huán)境,各類理財產品利率普遍下調,萬能險結算利率也有下調的可能,但是中長期仍要看市場環(huán)境和保險公司投資水平。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為了解決利差損問題,需要從負債端和資產端共同發(fā)力。徐昱琛認為,在負債端,相關部門已通過調降人身險預定利率、調降結算利率、推行“報行合一”等方式來降低保險公司成本;在投資端,保險公司應注重提高自身投資能力。
楊峻表示,降低分紅、萬能等險種結算利率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短期問題。但是長期來看,保險公司應從負債端和資產端共同發(fā)力,回歸保險本源。負債端應改變以往粗放發(fā)展模式,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堅持保險的保障功能,優(yōu)化業(yè)務結構,降低負債成本。這是解決利差損問題的前提和關鍵。資產端則應強化長期資產配置,加強風險管理,尋求優(yōu)質資產的確定性投資機會,提升長期投資收益。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與法》的所有作品,版權均歸屬本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網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經濟與法》。如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作品,請致電:010-65776990。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經濟與法)的稿件作品,均轉載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稿郵箱:zgjjyfw@163.com
熱點閱讀
熱點圖文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招聘信息| 廣告報價| 版權聲明
Copyright?2010—2022 經濟與法 m.iso3a.net
中國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110報警服務
郵箱:zgjjyfw@163.com 《經濟與法》版權所有,未經合法授權禁止復制、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京ICP備:12022782號-3 公安備案: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358號